很多妈妈都听说过要让宝宝训练平衡,但是为什么要练习平衡,该如何练习,也许并不是十分清楚。如果一个人的平衡能力不好,会影响迷走神经的发展不足,造成迷走运动神经核功能上的混乱,一旦这些功能发展不完整,孩子在将来的身体协调甚至于学习上都会产生严重的困扰。
平衡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。胎儿在母亲体内将近五个月的胎位变化,以及出生后经过翻身、坐、爬行、扶站,一直到独立行走等近一年的身体发展,练习所有的神经组织,筋骨,肌肉和地心引力间的协调,才能形成这种平衡能力。母亲怀胎第五个月,胎位开始产生变化,胎儿的头部会往下移动,完成出生时的姿态。之后将近五个月的移动中,平衡胎儿头部的器官--中耳半规管,会发展出和地心引力协调的能力。所以,胎位不正生下来的婴儿,平衡能力通常都不好。
即使如此,出生后的婴儿仍需一年左右的时间,才能学会站起来走路。刚出生的婴儿大约要到三个月左右,才能在大人的扶持下,短暂地坐立。五个月左右婴儿会主动翻身,接下来便是七坐八爬,这种以肚子为重心,头往上抬高,前二肢可撑起的海狗式爬行,称为乳爬。至于四肢都可撑高的爬行,大多数都到十个月左右才会出现。通常宝宝从初次爬行发展到四肢爬行,大约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。
一般而言,婴儿爬行的时间不够或太长,都表示他平衡感有问题,必须小心观察。大部分不会爬行的孩子,多是因为怀孕期胎位不正造成的,或是缺乏足够的练习。一旦孩子的平衡感不佳,就会阻碍前庭平衡的发展,进而影响日后的学习。
而最让家长困扰的是多动症的孩子。“多动”大都起因于平衡感失调,多动儿多半很难静下来,经常会有注意力不集中,冲动,缺乏自制力,散漫,懒惰的症状。凡是明显有这些倾向的孩子,都被称为多动儿。在婴儿期阶段,“多动儿”表现出“经常严重哭闹”,“不喜欢睡觉或睡不安稳”“非常早起”“要清醒过来却又很困难”。刚开始学会走路后便几乎动个不停,并且到处游荡,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想碰,一下子打破杯子,一下子弄翻台灯,常常防不胜防,受伤成为家常便饭,保护自己的危险意识非常低。两三岁以后,变成了“小麻烦”,常常惹人嫌,喜欢乱叫,蹦蹦跳跳,吃东西时到处走动安静不下来。常常生气,喜欢无缘无故开关窗户,或者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讲个不停,即使我们注意听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。
所以在婴儿时期我们就要强化平衡感的活动,这些活动不局限于平面,并兼顾上、下立体型的运动,甚至三百六十度的旋转,例如“小飞机”的亲子游戏,简单且操作性强。还需注意动、静状态的平衡,所以要求家长做到游戏的多样化。前期杂志已有介绍很多种适合家庭锻炼的小游戏。
其实,平衡感是相当生活化的,婴幼儿时代的摇篮,睡觉前和情绪不佳时,母亲抱起来摇动,都可强化婴儿早期的平衡能力。此外翻身,自己坐,爬行,攀站到摇摇晃晃地走路练习都能强化孩子的平衡感,特别是出生五个月后至一岁期间,一定要鼓励婴幼儿多活动身体。家长切勿抱得太多,这样会让宝宝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。
孩子会走路以后,平衡能力更会急速成长,上下楼梯,在不平的草地,沙地上行走,自己爬上沙发椅及桌子,以及较大以后自己上床,跨越门栏,水沟等障碍物,都有助于平衡能力的发展。宝宝从事这些活动时,由于不熟悉,动作将会十分缓慢,所以大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,让宝宝慢慢地从摸索中学习,不要干涉太多,才能建立宝宝对身体操作的自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