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,很少说话,每次在路上遇到熟人,我都会尽量躲开,就怕跟人家打招呼。
我们家在一所大学里,因为爸爸在图书馆工作,我也就经常“泡”在图书馆里。那时候我才5岁多,这个“泡”图书馆的小不点儿时常引发别人的兴趣,总有人会来打趣我,我一般都不予回应。但人与人之间真的是有缘分的,我居然主动地回应了一个大学生,并且和他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。
对于一个内向,有些孤独的小姑娘来说,一个大朋友带来的心理安慰是难以言表的。虽然因为年龄的局限,我理解不了他的那些话,无法认清他的那个世界,但我可以自由地向他倾诉,而不用担心哪句话说错了,哪些想法是不合理的。他总是兴致盎然,用心地倾听,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鼓励,我好象找到了打开心门的钥匙,不再那么内向了。
交一个好朋友,对孩子来说,意义重大。
我们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,希望孩子能够交几个好朋友,互相影响,互相促进。除了同年龄的小朋友,还可以鼓励孩子去结交大人做朋友,那就不仅仅是交往能力的提高了。
交大朋友是成长的需要
很多父母都会发现,孩子都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儿,我们小时候不也这样,都是哥哥姐姐的“小尾巴”。这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,他们要从大孩子,或者大人的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,认识更加广阔的世界。但3岁之前还只是跟随、旁观、模仿,一般到了4岁以后,才会乐于跟大人交朋友。
怎样交个大朋友?
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,只是不同的年龄,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会有所区别。
3岁前——
* 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
教孩子见人打招呼,学习礼貌用语;能够根据人的年龄、衣着、装饰等因素准确称呼;能对包括幼儿园老师、邻居在内的长辈表示尊敬;能微笑待人并用温和的口吻对人说话等。
* 给孩子提供与大人接触的机会
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,参加各种聚会,邀请亲朋来家做客或去别人家做客,让孩子在不同的社交场所接触到他形形色色的大朋友。
也不要忽视了父母的“榜样”作用,通常那些热情好客的父母,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擅长交际,交友广泛。
* 培养孩子“察言观色”
邻居家的乐乐是爸爸妈妈的贴心“小棉袄”,当她看到爸爸妈妈脸色不好或喊累的时候,就会很乖巧地自己玩儿,这种时候绝不给大人制造麻烦。
“察言观色”并非是个贬意词,它更是一种能力。善于“察言观色”是学习体谅他人的前提,教孩子如何从脸部表情、动作上来体察他人的心情,尤其要鼓励孩子具有同情心,这样会使孩子更受人欢迎。
3岁后——
* 帮助孩子成为讨人喜欢的人
会主动认错或向对方说“对不起”,同时也能原谅别人;如果亲人生病,能主动表示关切;当大人不在家时,能恰当地接听大人的电话;学会与人商量的初步技巧。
* 教孩子学习自我介绍
我有个朋友,给她的女儿做了个小小的名片。女儿叫小雪,名片就用雪花做装饰,看起来很有女孩子味儿,很可爱。上面有小雪的大名、小名,出生日期,家庭住址、电话,特长爱好等。小雪每每见到新认识的人,不论大人孩子,都会递上自己的名片。我看见上面写着“特长:轮滑”,就跟她聊起轮滑,并且告诉她,我不敢玩这项运动,因为我怕摔跤,小雪立刻就跟我有话可说了,我们成了好朋友。
教会孩子主动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打开交往的一条捷径。孩子最好会说出自己大名是什么,小名是什么,上哪个幼儿园,有哪些爱好,最喜欢吃的食物,最喜欢的动物,最喜欢的人等等。当然,做不做名片就因人而宜了。
* 鼓励孩子独立处理人际关系
孩子与谁交朋友,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,他们的朋友关系会维持多久,这些是父母很乐于了解和预想的,总是要问这问那,越问越是得不到答案。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纠纷、冲突,父母也常常是出面帮助解决,这样就会出现漫画里的场景——两个孩子继续游戏,父母在一旁打作一团。
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,在安全的前提下,放手让孩子处理他自己的人际问题,才会使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,结交更多、更广的朋友。
成为大朋友的原则
交往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行为,我们鼓励孩子与大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、交朋友,在这个过程中,大人的作用不容忽视。
尊重与爱——
耐心倾听孩子的话,把孩子的快乐看成是自己的快乐,使孩子们乐意把心里话说出来。当孩子委屈、为难、痛苦的时候,亲切地询问、积极的帮助,胜过焦虑与责难。
理解——
大人在孩子面前不一定非要强做出一副无所不能的形象,大人也可以向孩子诉苦,对着孩子落泪,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,让孩子懂得理解他人,包容他人。
结交大朋友的安全预警
* 不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主动交往,除非这个陌生人是在安全范围内出现的,比如朋友家里的其他客人、幼儿园小朋友的亲戚等。而且当这些陌生人与孩子接触的时候,应密切关注。
* 告诉孩子,不要搭理那些主动跟他说话、给他食物或要带他去哪里玩儿的陌生人。
* 让孩子知道,自己的身体有些部位是除了父母、长辈或幼儿园老师之外,任何人都不能碰的,即使是认识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