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接触飞沫传染病,5 岁以下小儿多见,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。因病情长,可持续2~3 个月,故名百日咳。
临床以间歇发作,连续不断的痉挛性咳嗽,最后伴有特殊的鸡鸣样的吸气为其特征。
本病属中医的“疫咳”、“顿咳”、“天哮”、“鹭鹚咳”等。病因为触感时行疫邪,引动内蕴之伏痰所致。脾为生痰之源、肺为贮痰之器,故以肺脾二经见证较多。
大多病前1~3 周有百日咳接触史,症状分三期:
初咳期:起病缓,初有发热咳嗽流涕等,热退后仍咳,夜重日轻,体征少,此期传染性最强。
痉咳期:咳渐加重,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,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声。可见眼面浮肿,眼结膜出血,或舌系带溃疡。此期可持续2~6 周。
(3)恢复期:咳渐减,趋向痊愈,为期2~3 周。化验:白血球显著增高20~50×109/L,成熟淋巴细胞占0.8~0.9×l09/L。培养:咳碟法或鼻咽拭法培养可得百日咳杆菌。
(一)中医辨证治疗
1.初咳期:分2 型。
(1)偏风热:多见于形体壮实小儿。主证:发热恶风,有汗,面赤,咳嗽,痰稠,不易咯出,口干,舌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
治法:疏表情热,宣肺止咳。
方药:桑菊饮加味。
桑白皮10 克,菊花10 克,北沙参12 克,牛子8 克,北杏仁8 克,桔梗8 克,连翘10 克,瓜萎仁10 克,甘草5 克,薄荷5 克(后下)。方解:连翘、菊花、薄荷疏表清热桑白皮、牛子、杏仁、桔梗、宣肺止咳,北沙参、瓜篓仁润肺豁痰,甘草和诸药。邪热重者,用麻杏石甘汤加味。
(2)偏风寒:多见于体弱小儿。主证:恶寒,发热,无汗,面红,咳嗽,痰稀白,舌淡,苔薄白,脉浮无力。
治法:法风散寒,宣肺止咳。
方药:杏苏散加减或三拗汤加味。
北杏8 克,苏叶8 克,荆芥6 克,橘红5 克,法夏8 克,桔梗8 克,百
部10 克,麻黄3 克,甘草5 克。
方解:苏叶、荆芥、麻黄法风散寒;北杏、橘红、法夏、桔梗、百部宣肺止咳;甘草和诸药。
2.痉咳期:分2 型。(1)寒痰束肺型。主证:典型阵发性痉咳,咳时面苍白、握拳、眼面浮肿、涕泪交流、痰稀薄,舌苔白滑,脉浮紧。
治法:温肺化痰,降逆止咳。
方药:小青龙汤加减。
麻黄3 克,细辛1.5 克,葶苈子6 克,苏子6 克,五味子5 克,百部10 克,法复8 克,旋复花8 克(包煎),生姜5 克,白芥子6 克。
方解:麻黄、细辛、五味子、百部、法复、生姜、白芥子温肺化痰;葶苈子、苏子、旋复花降逆止咳。
(2)痰热恋肺型。主证:有典型阵发性痉咳,咳时面赤握拳,咳后有吼声,痰稠粘难咯,或痰中血丝,或咯血,鼻翩,口干舌燥,渴引饮,舌苔干燥,脉滑数。
治法:清热泻肺,降气化痰。
方药:桑白皮汤加减。
桑白皮10 克,黄芋8 克,川贝母5 克,法夏8 克,苏子6 克,杏仁8克,黄连3 克,山枝5 克,陈皮3 克,僵蚕5 克。
方解:桑白皮、黄芩、川贝清泄肺热,化痰止咳;法夏,苏子、杏仁降气化痰止咳;黄连、山枝泻火泄热;陈皮、僵蚕平喘去痰解痉咳。
加减法:呕吐者,加代赭石12 克,竹茹6 克,杷叶10 克;咳呛痰少,加北沙参12 克;咳血、衄血加白茅根15 克、仙鹤草10 克、侧柏叶10 克;眼赤红肿者,加龙胆草8 克。
3.恢复期。
(1)脾气虚。主证:形体虚弱,咳嗽声低,神疲,面苍白,自汗无力,食后腹胀,大便塘薄,苔白薄,脉沉无力。
治法:益气健脾,养肺止咳。
方药:人参五味子汤加减。
党参10 克,白术10 克,五味子5 克,茯苓10 克,麦冬10 克,百合12克,天冬10 克,北杏8 克,甘草5 克,大枣4 枚。方解: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大枣、甘草益气健脾,天冬、麦冬、百合、五味、北杏养肺止咳。
(2)肺阴虚。主证:干咳无力,气短,手足心热,潮热口干,夜睡不安,盗汗颧红,舌苔薄黄,脉细数。
治法:滋阴润肺。
方药:麦门冬汤加减。
北芪10 克,麦冬10 克,浮小麦12 克,天门冬10 克,北沙参12 克,白芍10 克,川地骨皮12 克,石斛10 克,谷芽15 克。方解:麦冬、天门冬、北沙参滋阴润肺;北芪、浮小麦、白芍、石斛益气敛阴;地骨皮、谷芽清余热并消导,使诸药不滋腻滞邪。
验方:
①大蒜60 克去皮,捣碎用100 毫升冷开水浸半天,取出浸出液加适量糖。5 岁以上小儿每日服5~6 次,每次1 汤匙。
②胆汁制剂:可用鸡胆、猪或牛胆。鸡胆一个刺穿取汁冲白糖。2 岁以上每天服1 个,分2~3 次。
(二)西医治疗
1.一般疗法:宜多户外活动,避免着凉,减少不良刺激因素,如煤气,烟味,紧张等。饮食富于营养,咳呕后要补食,酌情用镇咳及镇静剂。夜间用鲁米那或冬眠灵、非那根各1mg/ky/次。
2.抗菌素:用于起病头两周,晚期无效,用药7~10 天。红霉素、氯霉紊、氨节青霉素均可选用。
3.预防:隔离病儿40 天;满5 个月婴儿应用百日咳疫菌进行自动免疫,如遇百日咳流行,有接触者,立即加强注射1 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