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产儿的机体功能尚处于人体器官及生理功能发育的不成熟时期,随着日龄的增长,会慢慢达到“矫正月龄”而趋向成熟。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,既要避免血药浓度不足所致的无效治疗,尤其是早产儿败血症,也要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,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1.早产儿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,口服用药往往疗效不好,所以对早产儿不宜采用口服给药。早产儿臀部的肌肉不发达、体温偏低、血液循环较差,局部吸收不足,吸收也会较慢,使药物难以进入血液,所以肌肉注射药物的作用也可能会受到影响。于是静脉给药成了最能保证早产儿有效血药浓度的用药途径,也是首选的给药途径。但早产儿静脉用药速度难以掌握,液体和药物输入较快,可加重不良反应;如果速度太慢,药物的作用又会发挥得较慢,因此,最好使用微量静脉注射器给药,以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。
2.早产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较高,也常伴有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,这可以影响一些药物的血浓度和药物的作用,由于与血中白蛋白结合的药物减少,使血液中的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增加,容易引起药物的过量反应,这也是医护人员要注意的。
3.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全,有些药物容易大量透过血脑屏障,使脑内药物浓度增加,容易引起药物的毒性作用,如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——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就易引起第八对脑神经损伤。
4.早产儿肝内酶系统尚不成熟,氯霉素可导致循环呼吸衰竭(灰婴综合症);磺胺类药物可以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,出现溶血现象。
5.早产儿肾脏尚未发育成熟,青霉素G、氨基甙类抗生素等药物主要是经肾排泄的,由于药物的排泄减慢,可引起药物毒性增加。因此,早产儿使用这类药物时,合理调节药物剂量、使用方法以及间隔时间非常重要,特别是对于休克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早产儿,更应注意肾脏排泄缓慢而造成药物蓄积引起的中毒危险。
6.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应采用新生儿或早产儿的剂量,没有这种剂量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