弱视的临床特征
弱视的典型临床表现:最佳矫正视力不能达到0.9;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;有光觉异常和拥挤现象;旁中心注视;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低下;P-VEP振幅下降,潜伏期延长。为了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,国内学者在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,发现以正弦条栅刺激所引起的稳态VEP做指标,绘制对比敏感度曲线,可表明斜视性弱视高频区下降陡峭;屈光参差性弱视各空间频率均明显下降;非弱视眼较正常儿童眼曲线低平。应用FM100色彩试验、D-15色盘试验和俞自萍色盲图进行检查,发现弱视眼有色觉功能异常,异常率为52.0%;其中88.0%为蓝黄色觉功能异常,12.0%为红绿色觉异常。应用脑电功率谱进行测定,发现弱视儿童大脑枕部视区功能活动比正常儿童减低。应用静态视野技术和光摆试验进行检查,发现弱视眼黄斑光敏感度降低,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侧眼黄斑敏感度也较正常低,相对性传入性瞳孔缺陷占34.29%。
弱视的治疗
弱视的治疗效果除与弱视的程度、类型及注视性质有关外,尚与发病年龄及开始治疗年龄有关,即发现及开始治疗弱视的时间越早,疗效越好。弱视的治疗应在配戴矫正屈光不正眼镜的基础上,根据弱视的类型、程度、注视性质、初诊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,制订治疗方法。治疗弱视的常用方法包括:遮盖疗法、后象疗法、红色滤光片法、视觉生理刺激疗法、压抑疗法、闪烁光疗法、氦氖激光疗法、海丁格光刷疗法和同视机治疗法。由于各种方法的疗效有限,国内医院常采用2或3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,其效果较单一疗法明显。文献报道,对接受综合疗法的367例(619只眼)弱视儿童进行随访观察3年余,治愈率分别为轻度弱视者91.01%,中度弱视者78.09%,重度弱视者16.67%;中心注视者80.97%,旁中心注视者37.72%;屈光不正性弱视者74.87%,屈光参差性弱视者70.59%,斜视性弱视者41.01%,形觉剥夺性弱视者25%;总治愈率68.98%。
90年代初,国外开始采用左旋多巴治疗大龄弱视患儿,效果良好,弱视眼视力提高,对比敏感度增强,注视暗点缩小,P-VEP P100潜伏期缩短。近2年来,国内医院开始试用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或思利巴(国内研制产品)治疗儿童弱视,连续口服思利巴3个月后,大龄弱视患儿视力改善,P-VEP P100和N75潜伏期缩短,P100振幅提高;连续口服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3个月后,弱视眼视力提高者占88.89%,注视暗点消失眼占73.07%,暗点缩小眼占23.07%,融合功能改善者占22.78%,立体视觉恢复者占16.67%。
长期以来,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弱视患者常被认为治愈基本无望,近2年来,国内医院试用肌肉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9岁以上大龄弱视患儿,随访6个月,发现矫正视力显著提高,但与遮盖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方法比较,差异无显著性(P>0.05);药物联合遮盖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的效果更佳。
弱视的药物治疗,在国内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,观察例数较少,随访时间短,有关最佳剂量、用药时间、剂型改进、远期疗效及其治疗机制等问题,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。